梦天实验舱

新闻

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梦天实验舱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11月1日4时27分,梦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

2023年6月9日~10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开展,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

2023年2月16日,梦天舱燃烧科学实验柜成功执行首次在轨点火测试。

2023年7月20日晚9时40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支持下,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已安全返回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完成了核心舱全景相机B在轨支架安装及抬升、梦天舱全景相机A和B解锁及抬升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

简介

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三个舱段,也是第二个科学实验舱,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参与空间站组合体管理,货物气闸舱可支持货物自动进出舱。梦天实验舱全长17.88米、直径4.2米,重约23吨,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共同支持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

功能

梦天实验舱是专注于做实验的舱段,是中国空间站三舱专门的工作室。在舱内带了13个科学实验机柜,在舱外也布置有37个载荷暴露平台(工位),会有更多的载荷进行舱外暴露载荷试验。此前,问天舱上也设计了22个舱外载荷点,两个实验舱加起来,一共可以放置近60个舱外载荷,如果每次都靠航天员出舱放置和回收,会给它们带来很大的负担。而梦天舱载荷舱内的货物气闸舱段为了实现货物自主进出专门设计。只要货物气闸舱分别打开内舱门和外舱门,就可以通过载荷转移机构和机械臂来实现货物在舱内外的进出。航天员在工作舱内穿着舱内航天服就可以非常灵巧地把载荷装载在机械臂上面,随后自动伸出去,会有一个灵巧的设计,转90度就伸出载荷舱了。可以让舱外的机械臂接力工作,把载荷放到预定点位,完成不适合航天员携带的载荷安放就位。

提供长期驻留的环境支持,包括生命保障系统、工作平台和生活设施,让航天员能够舒适地在轨工作和生活,且具备一定的货物存储能力,用于存放科学实验设备、补给品和其他必要物资。

任务

问天实验舱主要任务是在轨完成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舱段转位和停泊,并作为天和核心舱能源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控制系统和载人环境系统等关键平台功能的备份,具备对中国空间站组合体进行统一管理与控制的能力,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提供专用气闸舱和应急避难场所,保证航天员安全,为开展密封舱内和舱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提供保障条件。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以下简称空间辐射生物学装置)经由机械臂抓取,从货物气闸舱出舱,经过中转位,顺利安装至既定的舱外暴露平台,装置开机工作正常。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对辐射生物学和空间科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意义

梦天实验舱已经安排了约40项科学实验项目,与其他空间站舱段构成中国未来10年规模最大的空间综合研究实验平台,最终建成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预期能够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发现,揭示若干重要的科学规律,并同步推进应用和技术转移,进一步推动中国空间科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梦天舱是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的最后一个舱段,该舱段内的大容量,为中国空间科学实验和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与此前更多聚焦生命科学实验的问天舱相比,梦天舱将开展更多领域、更多类型的空间科学实验。其中一个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还有世界上在轨最高精度时频系统,可以支持天地时间比对,包括天基授时,甚至对于未来远景的太空旅行可以有很好的时间基准。梦天舱的实验虽然侧重空间科学基础研究,但是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希望能尽快让研究成果投入应用。比如,听起来似乎很陌生的两相系统实验柜,就是研究液体加热后蒸发、遇冷后凝结这样的现象在太空中会有哪些变化,这些研究结果将对后续的航天工程有很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