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实验舱
新闻
北京时间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22秒,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发射取得成功。
北京时间2022年7月25日3时13分,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2022年7月25日10时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
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新晋“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2023年7月20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已安全返回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朱杨柱成为中国首个出舱活动的航天飞行工程师。
北京时间2024年5月28日18时58分,经过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航天员叶光富、李广苏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叶光富再度漫步太空,航天员李广苏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

简介
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由工作舱、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起飞重量约23吨,主要用于支持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该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在有人状态下迎接的航天器到访。同时,问天实验舱舱段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射的最重载荷。
功能
主要用于支持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可作为天和核心舱的备份,对空间站进行管理。
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配置了生命生态、生物技术和变重力科学等实验柜,能够支持开展多种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空间条件下的响应机理研究,以及密闭生态系统的实验研究,可支持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多层次生物实验研究,并可开展不同重力条件下生物体生长机理的对比研究。
将持续滚动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有望在宇宙起源演化、物质本质规律、人类太空长期生存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上取得重大发现和科学突破;预期突破和掌握高精度时频系统、太空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新材料制备等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有力推动生物、能源、医药、材料、信息等产业发展,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任务
问天实验舱主要任务是在轨完成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舱段转位和停泊,并作为天和核心舱能源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控制系统和载人环境系统等关键平台功能的备份,具备对中国空间站组合体进行统一管理与控制的能力,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提供专用气闸舱和应急避难场所,保证航天员安全,为开展密封舱内和舱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提供保障条件。
变重力科学实验柜为科学实验提供0.01g至2g高精度模拟重力环境,采用先进的无线传能和载波通信技术,支持开展微重力、模拟月球重力、火星重力等不同重力水平下的复杂流体物理、颗粒物质运动等科学研究。
在舱外空间应用系统部署了能量粒子探测器、等离子体原位成像探测器,用于获取空间质子、电子、中子、重离子和等离子体等环境要素数据,为航天员健康、空间站安全运营提供保障支持,并可用于空间环境基础研究。
意义
问天实验舱作为中国空间站的一个主舱段,是全世界现役在轨最重的单舱主动飞行器。
问天实验舱不仅体量大,在功能上也十分强大。问天实验舱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互为备份,集平台功能与试验载荷功能于一体。不仅装载有8个实验机柜、22个舱外载荷适配器,相当于把一个大型科学实验室搬到了太空。还在舱内设有3个睡眠区和1个卫生区。在迎来问天实验舱之后,中国空间站“床位”数达到6个。这也为后续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后,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实现“太空会师”,空间站“满客”运行创造了条件。